2006年,中国记协首次把网络新闻纳入中国新闻奖评选奖项中,被业界认为是好稿评价的一次重大突破,也从侧面表明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截至2021年,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作品共评选了16届。自该奖项设立以来 ,获奖作品数量、质量一直稳中有升,为业界、学界积累了学习研究的优质资源库。2022年中国新闻奖打破介质区隔,以题材划分基础奖项,网络新闻专题报道不再单独设立奖项,全面融入消息、评论、专栏。这次改革,顺应媒体深层次地融合发展新要求,打破作品形态和传播介质,使结构更合理,更广泛覆盖新闻工作者群体。这次改革,适应媒介生态变化,突出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让所有形态的新媒体产品都有评奖入口,对深化媒体融合发展必将产生积极影响。
本文采用文献概要、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通过对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获奖作品的研究,进一步理解网络新闻的发展动态,优化新闻传播策略,提升网络新闻内容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重大题材始终是新闻媒体报道的焦点。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专题获奖作品题材往往选择具有深远社会意义和时代价值的内容,不仅关注当下国家重大政策,而且深入探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大方向,传达重要时政信息,解读重大时事政策,引领正确舆论导向。众多获奖作品围绕国家重大政策、国家重大会议、改革开放、脱贫攻坚、“一带一路”等重大议程、重要事件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线月,大众网·海报新闻推出大型融媒体专题报道《扶贫日历——常坪村2020驻村蹲点报告》,获得第31届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专题三等奖,专题以日历为形式载体,从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出发,用精巧的设计、丰富的内容、独特的形式,以小见大讲述山东乃至中国的脱贫故事,赢得广大网民、一线基层干部群众、受益村民和媒体同行的普遍认可和肯定,影响力、传播力、感染力强,可谓全国脱贫攻坚主题报道的一个经典案例。
中国文明网推出的网络访谈作品《40人对线周年系列高端访谈》荣获第29届中国新闻奖网络访谈一等奖。该作品紧扣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宏大主题,邀请39位典型代表人物(第40期为综述)进入演播室,畅谈40年来的风云变迁,全面系统呈现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的蓬勃发展,通过经典人物、典型事件再现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进步,主题突出,思想性强。
由此可见,众多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专题作品能够紧紧把握时代脉搏,通过新兴网络技术方法,以生动故事、翔实数据和深入分析,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展示我国各领域发展成就,关注民生重大线
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专题获奖作品常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聚焦社会热点问题,深刻反映公众关注点和需求,通过独特新闻视角和深入报道,为公众提供丰富信息和深刻思考。大众网《中国女排,最是精神动人心》获得第27届中国新闻奖网络评论二等奖。该文是里约奥运会期间中国女排夺冠前,率先推出的诠释女排精神时代价值的时评文章。评论定位准确,体现大格局,紧紧围绕当时的舆论热点——女排精神进行解读和阐释,快速发稿,主动引领舆论,充足表现网络评论及时、精准、快速、灵活等特点。
一篇有深度的网络新闻报道,不仅是对事件的全面描述,更是对其背后深层次原因的剖析和理解,不仅提供信息,更能启迪思考,从而引导读者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挖掘事件根源和内在逻辑。一些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专题报道获奖作品对选题内容深度挖掘、收集大量新闻素材进行论证,及时验证各种信息之间的内在关系,经得住逻辑推敲;关注事件影响和后果,以及与之相关的人物故事和情感表达,通过对人物生活经历、内心感受等方面的描绘,让读者更加真切感受到事件对他们生活的影响,从而引发共鸣和思考;引用专家观点、数据资料等,为读者提供更多事实依据,增强报道可信度。
中国江西网网络经典人物报道《井冈山精神守望者——毛秉华》荣获第29届中国新闻奖网络专题三等奖。该作品深入讲述经典人物毛秉华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先进事迹:作为“宣传井冈山精神第一人”,毛秉华从始至终保持着人本色,50年如一日义务宣讲井冈山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2.1万多场报告,200多万听众,从未收过一点“辛苦费”。专题深入挖掘人物真实的生活,将“弘扬井冈山精神”七个字分拆为七个独立部分,内容各具特色又内在统一,把毛秉华的事迹诠释得可亲可敬、感人至深。该作品在对历史资料搜集上做了清晰整理分类,通过毛秉华事迹本身,结合新时代条件,诠释新时代“井冈山精神”,让网民充分认识到新时代继承和发扬井冈山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纵观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专题报道作品,它们通过深入挖掘事件背后原因和影响,不仅满足读者知情需求,还引发读者思考讨论。这些作品激发观众对政策问题和社会现象的关注,促进人们对社会变化发展的思考。作品中的情感表达也能更好地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包容,引发读者兴趣和讨论,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04
传统媒体与新兴数字平台融合,不仅改变信息传播方式,也为内容创意表达提供广阔舞台。在这一背景下,媒体和内容创作者纷纷探索新的表达形式,以吸引受众增强影响。媒体融合带来的不仅是技术和渠道变化,更重要的是对内容创作方式的挑战和创新。单一文字、图片或视频已不足以满足受众需求,多媒体融合慢慢的变成了新网络新闻作品内容生产标准。从文字、图像,到声音和互动元素,创意表达多样化正成为媒体融合的核心。
互联网技术发展,尤其是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应用,为媒体内容生产和分发提供强大支持。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信息传播速度和广度,也使网络新闻能够生产个性化内容,更好满足多种受众需求。
在内容创作方面,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获奖作品媒体融合特征明显,记者们打破传统边界,利用多媒体元素创造出更具吸引力的作品。H5、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直播、人工智能(AI)以及短视频等各种各样的形式被普遍的应用到网络新闻专题作品中,这种跨媒介创作方式,不仅丰富了网络新闻报道表现形式,也增强了网络新闻报道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第31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网络新闻专题作品《〈习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知识点》,是新华网倾力打造的融媒体专题作品,目的是全媒体、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持久深入宣传《习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该作品以“融”提升功能,专题呈现上清新简约、庄重大气、意味悠长,极富视觉美感。该作品的每一部分均通过图文、视频、图集、大数据、海报、交互产品等全媒体形式进行有机融合,既有深入梳理性解读,又有直观可视化分析,充分体现主流媒体的融媒体新闻作品制作水平和表现水准。
通过对大量的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专项报道作品分析发现,网络新闻专题报道很注重媒体融合,注重创意表达,以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样化的媒体表达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主题内容。获奖作品巧妙运用数据可视化、动画等新媒体技术,使新闻报道更加直观、易懂。这些不仅丰富了新闻的表现手法,而且明显提升了新闻的传播效果。
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专题报道作品充足表现媒体即时互动性强特征。用户能主动通过评论、分享、讨论等参与网络新闻的即时互动。除了传统评论区,还有线上座谈会、问答环节等多样形式,让受众直接参与到新闻制作的步骤中。这些方式不仅增强受众参与感,也为新闻工作者提供宝贵第一手资料。受众反馈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品,而是塑造新闻内容和传播方式的重要的条件。双向交流极大丰富了网络新闻报道内涵,使新闻工作者能够及时了解受众反馈,一直在优化报道内容质量。
重庆日报网的《重走成渝古驿道感受双城新变化》获第31届中国新闻奖网络页(界)面设计三等奖。作品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重大主题,以成渝古驿道丰富人文资源为基础,采用大量图文、视频、互动答题等形式,展示成渝地区千年交往历史和当今发展巨变,内容丰富,故事精彩。该作品以历史与现实时空对话的角度,设计新颖,构思巧妙,采用多种新技术,增加交互性、趣味性。在“挑战答题”板块,作品将故事与游戏相结合,采用游戏闯关答题的形式,应用实时拍照、AI人体人脸识别、智能分割抠图、智能图像合成、游戏计分排行等技术,强化与网民互动,增强传播效果。